第 一 节
袁姓卧雪堂巴蜀分枝何时进入四川
在袁姓起源一书中记载,袁姓起源于河南属舜帝后裔。据史料记载,宋朝以前袁姓均被封为贵族,主居河南一带。除了任职远离家乡外,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迁徒至边远地区的。在一仟捌佰余年前的汉代,三国时期。为征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争局面中。袁姓贵族卧雪堂始祖袁安第四代玄孙中,以袁绍、袁术等为代表的上层军事首领,身负盟军首职。被曹操利用天子的号召力战败之后,那么汉室上层的袁氏家族面临的去向有:一、反曹的东吴。二、以汉室宗亲为名反曹的刘备。袁氏首领原本以框扶汉室为主导,理所当然是入川相助刘备。(在蜀国的高级将领中就有位前将军候袁琳的将领)蜀国建立后,由于诸葛亮连年争战,穷兵黩武,最终导致巴蜀贫穷空虚,以至于司马氏顺势兵临成都。真正聪明的阿斗太子自知以无力回天,为全川百姓着想、为蜀中父老勉遭战争杀戮,正确的选择了放弃。为大晋一统作出了贡献,也为川蜀百姓免遭战争杀戮之灾作出了贡献。毫无疑问入川的袁姓家族得以保存和发展。由此推测,汉代川蜀的袁姓来自河北冀中一带,应该是很有可能的。中台山南端碑联:“燕冀垂胎谋之;远芳型宛在”的内容就应该是这段历史的回顾。大清光绪年间,袁锦堂大族长在袁氏宗祠的正门上提写:“岂仅辅相才猷尚书通今古,还是清高门弟卧雪傲王侯”的堂联,以直接指明本宗族属卧雪堂分枝。始祖袁安被历代名人提词赞颂其清廉。因此在祠堂上也有:明明我祖德昭垂的诗句。以上事例充分证明,卧雪堂分枝袁家寨袁氏宗族在一仟捌佰余年前的汉代已经进入四川。袁家寨袁氏宗族属汝南卧雪堂巴蜀分枝的一部份。
第 二 节
家族人伦字辈是推算年代的依据。
历代老人相传,水磨河启字辈与黄莲垭天字辈袁家湾绍字辈同辈份。可水磨河分枝是二十八个字辈为一伦。而黄莲枝族是二十个字辈为一伦,怎样排出来的呢?其实仔细推敲并不难解。启字辈是水磨河分枝返祖后第八代,加上返祖前二十八代就是三十六代。黄莲垭分枝二十字辈翻头返祖后第一代天字辈,二十字加上前原始十六字辈,共计三十六代,正好与水磨河分枝字辈相齐同辈份。如果按人口换代三十年一个辈份推进,三十六代就应该是一仟余年,加上近代返祖后约二佰余年,前后相加就是一仟叁佰余年左右。袁家湾分枝二十个字辈翻头已见九代有余,绍字辈为翻头第一代,翻头前二十字辈加上按子垭奶子山黄莲垭共同十六字辈阶段,也正好三十六代,再加上近代二佰年左右,也是一仟叁佰余年历史。与水磨河分枝、黄莲垭分枝历史发展完全一致。袁家寨袁氏宗族总历史年代还应加上初期未分枝前的原始阶段。至少还应该有十六个字辈诗谱的十六代人的发展繁衍。才有可能产生第一次分枝,也就是近伍佰年左右的前史阶段,前后相加大家族总历史应该是一仟捌佰余年以上。
第三节 字辈翻头是否属实
在袁家寨袁氏宗祠字辈谱的查证中,三大分枝各系特点。在老谱的记载中,和碑文的查证中,各枝族字辈诗谱首位之前,还能查出五代、六代或七代残存记载。根据老人们的回忆和老谱的查证,袁家寨周边袁姓在大清光绪年前后实属是一大家族。最后一任大族长由袁锦堂担任,既然同是一个大家族,那么字辈谱就肯定是有序的。并且在封建礼教相当严格的时代,字辈谱是严肃而神圣的,是不可能允许随心所欲乱编乱写的。袁家湾翻头前的老字辈谱至今还在族中流传。在残存的碑文上也能证实。黄莲垭老字辈谱至今也还存在。因此可以肯定的说各枝族字辈翻头后又产生了新一轮字辈诗谱与老人们传说翻头返祖是存在的。
第 四 节
一、袁家寨遗址是柒佰叁拾余年史证之一
南部县袁家寨屹立于巴蜀大地,袁家寨历史遗迹是巴渝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份。重庆巴渝文化研究馆展示,宋末元初时代巴蜀地区为抗击鞑掳侵我中华,各地修建了不同规模的城堡山寨,不少地区残存部份至今保留完好。并留传下了许多当年抗击鞑掳可歌可泣的故事。袁家寨也不例外,也属于宋元时代为抗击鞑掳所建,至今已有柒佰肆拾余年历史以上。
二、宋元时期所建山寨与袁姓有何关系
据黄莲垭枝族义薄(族谱)持有人袁勤芳老人记叙,前二十辈文字辈,距今柒佰肆拾年前,文彬、文林二公有四子:即应华、应傲、应育、应汤,唯应汤公一枝曾记载无音信、无继人。数代之后有本族艺人在湖北麻城孝感乡班竹坪发现,应汤公之后世子孙与黄连垭挂相同扁额:慈范长荣,祭祀文彬、文林、应汤牌位。使用字辈诗谱与老十六字辈诗谱完全一致,已发展繁衍至三佰陆拾余户人家。从此后方知该公一枝未绝,而是异乡发茂。一年后回到家乡纠正了老谱的误载,故又称老屋头湖北庄子。以上事例充分证明柒佰肆拾余年前的宋元时代黄莲垭水磨河一带以属袁姓群体居住地。直至现代东南二大袁姓群体居住地依然如故。那么山寨南周天门显然为水磨河黄莲垭群体使用。那么东顺天门面对的中台山南端、奶子山袁家湾太玄庙地带袁姓居住群体,理所当然东顺天门同样以袁姓为主体使用,那么说明宋元时代袁姓就已是兴旺庞大的家族了。山寨就必然是以袁姓为主体力量所建。因此数佰年来称山寨名为袁家寨,这也是数佰年前先辈们遗留下的历史杰作之一。
第 五 节
袁家寨东汉岩墓是一仟捌佰余年史证之一
袁家寨山头北端东汉岩墓群,从墓穴出土文物残片中看,众多陶制品中有歌舞俑、扶琴俑、上朝俑等。很明显是一个有官职的家族墓葬群。一般的普通人家是不可能有这种待遇的陪葬,从墓穴的排列上看上下有序,很明显该墓主家族对山头有拥有所有权,不是零乱的公用墓地,墓穴之多实属少有。很显然是一个拥有众多人口的家族。经考古学家鉴定,属东汉岩墓,距今一仟捌佰年以上历史。由此推测只有汉墓主人公属袁姓,才有今天的袁姓旺族。经过一仟捌佰余年的发展才能够有今天数以万计的袁姓人口,否则是不可能的。
第 六 节
(一)袁家寨袁氏宗族在历史上不可能灭过门,南部县袁家寨地理位置,处于丘林山区,不属于历代官方要道,也不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并且历代战争只是政权的争夺,城池的占领,关隘的防守,绝对没有清乡灭族之举。历史上宋元明清二次异邦入侵均未直接秧及袁家寨。虽建山寨也是以自保为目的。并非进攻性军事基地。因此一仟捌佰年以上的顺利发展,地理位置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家族强大的自卫武装是自保的有生力量
笔者在查证中发现,一个家族的历史能在相对固定的环境中发展繁衍一仟捌佰年左右实属少有。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战乱匪患破产等因素导致家族居住地的变迁或者毁灭是可能存在的。在省内省外许多地方有袁姓地名而无袁姓人口者也常见有之。湖南省张家界市有一例,湖南袁家寨有袁姓广阔的地界,称袁家界。有袁姓寨子牌楼凹刻字样和成群的古建筑炼银工业房等,而袁姓人口在当地难寻。其因是在大明洪武年间当地袁姓虽然工业发达富有华贵,而没有强大的自卫实力保护自己,被地方凶残的土匪头子向大坤占为已有,并灭其袁姓人口。事后向大坤被官府通缉。故率众造反,自称天子,兵败后跳崖自杀。后人戏称土匪头子向大坤非父母所养。
南部县袁家寨袁氏宗族能在一仟捌佰余年的发展中生存壮大,可能与历代均有强有力的自卫武装力量作依靠而密不可分。在宗族中武术的承传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在明清时代随处可见宗族中承传的练武场地,武学在当地德才兼备有成者,从古至明清时代层出不穷。据袁家岩旧谱记载一例,昔作彬号公亮,熟弓马、精武艺、榜名衍。因此本家族在满清进剿四川时,凭借山寨足以与清兵抗衡,确保袁家寨不破,保全了一方平安。所以说强大的宗族自卫力量,和祖宗威德昭垂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因素的之一。
第 七 节 本 章 小 结
根据以上诸多事实,初步得出四个共同点:
(一)水磨河分枝二十八个字辈翻头后至启字辈与黄莲垭老屋头原始十六字辈与新一轮二十字辈相加共同年代一致。与老人相传水磨河启字辈与黄莲垭老屋头天字辈与袁家湾绍字辈同辈份相吻合。
(二)东汉岩墓历史年代与袁家寨袁氏大家族总历史年代相合。
(三)中台山南端碑联:“燕冀垂胎谋之远方型宛在”的内容所指年代与宗族总历史相合。
(四)光绪年间获府学五品顶戴兰翎袁锦堂字秀华大族长。所提袁氏宗祠堂联:岂仅辅相才猷尚书通今古,还是清高门弟卧雪傲王候,所指本宗族属卧雪堂分枝与袁姓入川年代相合。
根据以上四点,因此可以确定袁家寨袁氏宗族在一仟捌佰余年前来自汝南河北冀中一带。
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