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宗谱

拼音:

大堰滩袁家湾 字辈 绍 应 金 文 光 钦 太 平 安 祥 万 世 大 泽 兴 思 登 袁 启 长

第 一 节

袁姓卧雪堂巴蜀分枝何时进入四川

在袁姓起源一书中记载,袁姓起源于河南属舜帝后裔。据史料记载,宋朝以前袁姓均被封为贵族,主居河南一带。除了任职远离家乡外,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迁徒至边远地区的。在一仟捌佰余年前的汉代,三国时期。为征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争局面中。袁姓贵族卧雪堂始祖袁安第四代玄孙中,以袁绍、袁术等为代表的上层军事首领,身负盟军首职。被曹操利用天子的号召力战败之后,那么汉室上层的袁氏家族面临的去向有:一、反曹的东吴。二、以汉室宗亲为名反曹的刘备。袁氏首领原本以框扶汉室为主导,理所当然是入川相助刘备。(在蜀国的高级将领中就有位前将军候袁琳的将领)蜀国建立后,由于诸葛亮连年争战,穷兵黩武,最终导致巴蜀贫穷空虚,以至于司马氏顺势兵临成都。真正聪明的阿斗太子自知以无力回天,为全川百姓着想、为蜀中父老勉遭战争杀戮,正确的选择了放弃。为大晋一统作出了贡献,也为川蜀百姓免遭战争杀戮之灾作出了贡献。毫无疑问入川的袁姓家族得以保存和发展。由此推测,汉代川蜀的袁姓来自河北冀中一带,应该是很有可能的。中台山南端碑联:“燕冀垂胎谋之;远芳型宛在”的内容就应该是这段历史的回顾。大清光绪年间,袁锦堂大族长在袁氏宗祠的正门上提写:“岂仅辅相才猷尚书通今古,还是清高门弟卧雪傲王侯”的堂联,以直接指明本宗族属卧雪堂分枝。始祖袁安被历代名人提词赞颂其清廉。因此在祠堂上也有:明明我祖德昭垂的诗句。以上事例充分证明,卧雪堂分枝袁家寨袁氏宗族在一仟捌佰余年前的汉代已经进入四川。袁家寨袁氏宗族属汝南卧雪堂巴蜀分枝的一部份。

第 二 节

家族人伦字辈是推算年代的依据。

历代老人相传,水磨河启字辈与黄莲垭天字辈袁家湾绍字辈同辈份。可水磨河分枝是二十八个字辈为一伦。而黄莲枝族是二十个字辈为一伦,怎样排出来的呢?其实仔细推敲并不难解。启字辈是水磨河分枝返祖后第八代,加上返祖前二十八代就是三十六代。黄莲垭分枝二十字辈翻头返祖后第一代天字辈,二十字加上前原始十六字辈,共计三十六代,正好与水磨河分枝字辈相齐同辈份。如果按人口换代三十年一个辈份推进,三十六代就应该是一仟余年,加上近代返祖后约二佰余年,前后相加就是一仟叁佰余年左右。袁家湾分枝二十个字辈翻头已见九代有余,绍字辈为翻头第一代,翻头前二十字辈加上按子垭奶子山黄莲垭共同十六字辈阶段,也正好三十六代,再加上近代二佰年左右,也是一仟叁佰余年历史。与水磨河分枝、黄莲垭分枝历史发展完全一致。袁家寨袁氏宗族总历史年代还应加上初期未分枝前的原始阶段。至少还应该有十六个字辈诗谱的十六代人的发展繁衍。才有可能产生第一次分枝,也就是近伍佰年左右的前史阶段,前后相加大家族总历史应该是一仟捌佰余年以上。

第三节  字辈翻头是否属实

   在袁家寨袁氏宗祠字辈谱的查证中,三大分枝各系特点。在老谱的记载中,和碑文的查证中,各枝族字辈诗谱首位之前,还能查出五代、六代或七代残存记载。根据老人们的回忆和老谱的查证,袁家寨周边袁姓在大清光绪年前后实属是一大家族。最后一任大族长由袁锦堂担任,既然同是一个大家族,那么字辈谱就肯定是有序的。并且在封建礼教相当严格的时代,字辈谱是严肃而神圣的,是不可能允许随心所欲乱编乱写的。袁家湾翻头前的老字辈谱至今还在族中流传。在残存的碑文上也能证实。黄莲垭老字辈谱至今也还存在。因此可以肯定的说各枝族字辈翻头后又产生了新一轮字辈诗谱与老人们传说翻头返祖是存在的。

                         第 四 节

一、袁家寨遗址是柒佰叁拾余年史证之一

南部县袁家寨屹立于巴蜀大地,袁家寨历史遗迹是巴渝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份。重庆巴渝文化研究馆展示,宋末元初时代巴蜀地区为抗击鞑掳侵我中华,各地修建了不同规模的城堡山寨,不少地区残存部份至今保留完好。并留传下了许多当年抗击鞑掳可歌可泣的故事。袁家寨也不例外,也属于宋元时代为抗击鞑掳所建,至今已有柒佰肆拾余年历史以上。

二、宋元时期所建山寨与袁姓有何关系

据黄莲垭枝族义薄(族谱)持有人袁勤芳老人记叙,前二十辈文字辈,距今柒佰肆拾年前,文彬、文林二公有四子:即应华、应傲、应育、应汤,唯应汤公一枝曾记载无音信、无继人。数代之后有本族艺人在湖北麻城孝感乡班竹坪发现,应汤公之后世子孙与黄连垭挂相同扁额:慈范长荣,祭祀文彬、文林、应汤牌位。使用字辈诗谱与老十六字辈诗谱完全一致,已发展繁衍至三佰陆拾余户人家。从此后方知该公一枝未绝,而是异乡发茂。一年后回到家乡纠正了老谱的误载,故又称老屋头湖北庄子。以上事例充分证明柒佰肆拾余年前的宋元时代黄莲垭水磨河一带以属袁姓群体居住地。直至现代东南二大袁姓群体居住地依然如故。那么山寨南周天门显然为水磨河黄莲垭群体使用。那么东顺天门面对的中台山南端、奶子山袁家湾太玄庙地带袁姓居住群体,理所当然东顺天门同样以袁姓为主体使用,那么说明宋元时代袁姓就已是兴旺庞大的家族了。山寨就必然是以袁姓为主体力量所建。因此数佰年来称山寨名为袁家寨,这也是数佰年前先辈们遗留下的历史杰作之一。

                      第 五 节

袁家寨东汉岩墓是一仟捌佰余年史证之一  

袁家寨山头北端东汉岩墓群,从墓穴出土文物残片中看,众多陶制品中有歌舞俑、扶琴俑、上朝俑等。很明显是一个有官职的家族墓葬群。一般的普通人家是不可能有这种待遇的陪葬,从墓穴的排列上看上下有序,很明显该墓主家族对山头有拥有所有权,不是零乱的公用墓地,墓穴之多实属少有。很显然是一个拥有众多人口的家族。经考古学家鉴定,属东汉岩墓,距今一仟捌佰年以上历史。由此推测只有汉墓主人公属袁姓,才有今天的袁姓旺族。经过一仟捌佰余年的发展才能够有今天数以万计的袁姓人口,否则是不可能的。

第 六 节

(一)袁家寨袁氏宗族在历史上不可能灭过门,南部县袁家寨地理位置,处于丘林山区,不属于历代官方要道,也不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并且历代战争只是政权的争夺,城池的占领,关隘的防守,绝对没有清乡灭族之举。历史上宋元明清二次异邦入侵均未直接秧及袁家寨。虽建山寨也是以自保为目的。并非进攻性军事基地。因此一仟捌佰年以上的顺利发展,地理位置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家族强大的自卫武装是自保的有生力量

笔者在查证中发现,一个家族的历史能在相对固定的环境中发展繁衍一仟捌佰年左右实属少有。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战乱匪患破产等因素导致家族居住地的变迁或者毁灭是可能存在的。在省内省外许多地方有袁姓地名而无袁姓人口者也常见有之。湖南省张家界市有一例,湖南袁家寨有袁姓广阔的地界,称袁家界。有袁姓寨子牌楼凹刻字样和成群的古建筑炼银工业房等,而袁姓人口在当地难寻。其因是在大明洪武年间当地袁姓虽然工业发达富有华贵,而没有强大的自卫实力保护自己,被地方凶残的土匪头子向大坤占为已有,并灭其袁姓人口。事后向大坤被官府通缉。故率众造反,自称天子,兵败后跳崖自杀。后人戏称土匪头子向大坤非父母所养。

   南部县袁家寨袁氏宗族能在一仟捌佰余年的发展中生存壮大,可能与历代均有强有力的自卫武装力量作依靠而密不可分。在宗族中武术的承传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在明清时代随处可见宗族中承传的练武场地,武学在当地德才兼备有成者,从古至明清时代层出不穷。据袁家岩旧谱记载一例,昔作彬号公亮,熟弓马、精武艺、榜名衍。因此本家族在满清进剿四川时,凭借山寨足以与清兵抗衡,确保袁家寨不破,保全了一方平安。所以说强大的宗族自卫力量,和祖宗威德昭垂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因素的之一。

 第 七 节  本 章 小 结

     根据以上诸多事实,初步得出四个共同点:

   (一)水磨河分枝二十八个字辈翻头后至启字辈与黄莲垭老屋头原始十六字辈与新一轮二十字辈相加共同年代一致。与老人相传水磨河启字辈与黄莲垭老屋头天字辈与袁家湾绍字辈同辈份相吻合。

   (二)东汉岩墓历史年代与袁家寨袁氏大家族总历史年代相合。

   (三)中台山南端碑联:“燕冀垂胎谋之远方型宛在”的内容所指年代与宗族总历史相合。

   (四)光绪年间获府学五品顶戴兰翎袁锦堂字秀华大族长。所提袁氏宗祠堂联:岂仅辅相才猷尚书通今古,还是清高门弟卧雪傲王候,所指本宗族属卧雪堂分枝与袁姓入川年代相合。

   根据以上四点,因此可以确定袁家寨袁氏宗族在一仟捌佰余年前来自汝南河北冀中一带。


1100



袁家寨赋                           

    凝盘古神韵、聚乾坤精气。成佛卧山巅、住大地山脉之磅礴、绚川峰物华文蕴之圣域也。

   昔老子道化启苍生   今殿堂林立耀盛世;

   眺:赫赫巨匠,织山寨斑斓之锦,乃愽纳广智創辉煌矣!煌乎:玄构亭台大景观;精乎:其艺巧格颖。勃勃然, 望群筑工雕,绘民族长廊画卷,染人文复兴之虹。

   观:南山巨佛横空,金光闪烁輝光照,映奇峰丽美之霓。烨烨环山道,增添展瞩无限;炽炽参圣台,扬升精神境界。频频步梯道,礳砺气格品质;繁繁东汉墓,遠芳型宛在。寨壁话古浮沉雄,璀莹青史。瞰:勾壑田塘荡碧波,诸流汇善漾清平;漫游矣:踏草茵花丛径韦,群芳献瑞洒春辉。诧名木花卉滨纷彩;肃奇山异穴峥嵘景。

   欣欣焉:深谷鹤戏、连岗鹰旋、峭石云度、琼阁霞披、果艳妆、泉作曲、峦起舞、柏海倬。悠哉:啍诉诗情、悟赏画意;翱翔心穹意境醉、荡澈禁尘雅士逸。 

斯山幸矣:乃天時所赐,地利以予;人文民意,融天然之景于奇妙也!

 

 卧雪堂堂号的来源

     东西汉时代,袁姓是西汉朝时期由袁安将诸多同音袁统一而袁,故称立姓始祖。东汉时期袁安没作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大雪天不出门,县令去看他,见院子里进门道都被雪挡住,县令指使随从扫雪后进得室内,见袁安圈缩床上无法起床,县令见袁安无御寒之衣被,问道为何不求助于亲朋好友,袁安道:大家日子都不好过,我又何必去麻烦别人。县令佩服袁安的贤德举他为孝廉,袁安在汉和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伊等严明著称,后历任太仆司空、司徒。其子孙世代任大官僚。后人为纪念袁安以卧雪为堂号,以廉洁世泽惠政家声为堂联,东晋东阳太守袁宏字彦伯阳夏人提:扬风惠政,卧雪情操,为堂联。

    和帝时,窦太后临朝外戚窦氏兄弟专权操纵朝政,民怨沸腾。而袁安不畏权贵,守正不移多次直言上书弹刻窦氏种种不法行为,为窦太后忌恨。但袁安节行素高无法加害于他。汝南袁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袁安的发迹,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任何背景的凭借,完全是靠他自己努力出来的,给后世树立了一个自力更生、奋发成功的最佳典范。

 


   

袁家寨袁氏宗族古墓简介

     (一)东汉岩墓一仟捌佰余年见证

    袁家寨东汉岩墓群位于山寨顶端北向

    明清时代出现上二座夫妻墓穴,八十年代末出现顺山形有序排例下七座墓穴。出土文物残片中有陶猪、陶马、陶田、陶罐。在陶俑的品种中有歌舞俑、抚琴俑、上朝俑、五株钱币等。从规模与种类考证应属汉代官绅大家族之墓穴。经考古学家鉴定,确属距今一仟捌佰年前汉代墓穴。

    (二)大坟包墓捌佰余年见证

     大坟包墓位于钟台山南端灰坝右则与吴家山隔河相对,历代属按子垭祠堂祖传坟地。共和国初年土改时划规底下坝。相传:按子垭祠堂势力强大,只因风水源于此,有不平者破其风水后,一对白鸽飞向按子垭祠堂后山落下,再次起飞时将后山开起一道山口,从此按子垭祠堂家道败落,虽是神话代替不了事物的发展有兴就有衰的规律,可证实了该墓穴家族的姓氏。

    大坟包墓毁于六十年代的改土造田时期,墓穴属石材结构,石材规格为长方形,宽约六十公分左右,厚约三十公分左右,长约二米,双墓室约十平方米,存留瓷片经考古学家鉴定属宋代瓷类。

         (三)画像砖墓伍佰伍拾余年见证

       画像砖墓位于钟台山南端观子山下上台坟地

    画像砖所在坟地共和国土改前属奶子山老住户袁洪青祖传坟地。土改后划规底下坝,七十年代一农民发现其墓穴,属大砖结构,墓室分左室右室,各约宽佰余公分,长约二佰余公分,高约一佰捌拾公分余,大砖规格长约三十公分、宽约二十公分、厚约十公分,画象图案有胯父追日等,墓前方天顺八年袁姓碑文记载。

    (四)宋代墓葬群(底下坝)

     宋代古墓群位于钟台山南端山下柿树湾上坟台、下坟台、大地湾、古坟地等地段,相同石材结构与大坟包墓构造类似,均毁于六十年代取石改土造田之时。目前上坟台尚存二至三座。根据存留墓穴的青花瓷、裂纹瓷之类物品,考古学家鉴定,为宋代邛窑产品,从所用石材的规模结构和造就墓穴的工整难度看,应是富有家族所建。根据墓群规格大体普遍一致的形式,家族应普遍富有。而灰坝井盐业宋代的兴旺而带来了经济繁荣的鼎盛阶段,给奢华的墓葬提贡了有力的经济条件,也证实了本地盐工业的悠久历史。根据古时家族工业技术,有传男不传女的习俗,意在不外传。所以袁家湾盐业技术和老观盐业技术的承接,应是灰坝井盐业之后,直至共和国初年。

第二章  小结

     墓葬的特征和墓穴随葬品是历史的特征,时代文化的记载。

     人类虽然风云莫测、变化万千、历经风霜。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被残酷无情的秋风吹散的不留一丝踪影,只剩下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而地下的生灵们长眠深处无声无息,任你世间风吹浪打,地下确无动于衷。一朝现于世面,它还是青春依旧,而告诉人们我才是那个时代的见证。多少谜团只有我才能解困。这就是地下文物的特征。

     以上例举四类墓穴,在庞大的袁氏宗族发展的长河中也只能算是画龙点睛,不过它代表了历史发展长河中的那段真实,也是那一段被后人忽略了文字记载的补充,让后人们从今记住在历史上先辈们曾经有过的辉煌。今朝的发达曾是他们早早奠基。

第三章  家族中承传的工业

     家族工业是一个家族乃以发展的经济命脉,是富荣华贵的经济来源。土地是维持生命的保障,袁家寨袁氏宗族从古至今工业种类繁多,是家族庞大的特征。多才多艺是人才辈出的典范。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兴旺发达必备的应有条件之一,只要看看本宗族在历史上工业的成就,有谁又能说我袁氏先辈是因获得官府一时的优惠待遇而迁徙四川呢,难道说不是继承和发扬了曾经拥有的辉煌继而创业有成吗。

     (一)盐业技术的承传

    历史悠久的都灰坝盐业曾因大量开采过度,导致盐水过早枯竭,至今只留下了数十亩之大十余米之深的草木灰沉积土地,也因此而得名曰灰坝或称都灰坝。灰坝盐业衰落之后,继而兴起的是袁家湾盐业、老观盐业的发达。数十口盐井在历史上有过曾经的辉煌,直到共和国初年而关闭。袁宗炳和老观袁思俊、袁文芳、袁玉胜均是近代有名的盐业大户,继都灰坝盐业之后,袁家湾盐业老观盐业均在共和国初年关闭。

     (二)制陶工业的承传

     陶制品在古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直到电子工业的发达时代,陶制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才基本消退。本家族在历史上黄莲垭枝族烧制陶制品技术承接直到共和国初年六十年代,袁景槐老人是最后一位制陶技术人员。

    (三)冶铁工业技术的承传

    炼铁技术在家族中历史悠久直到共和国初年,仍有炼铁制造农用工具、铁制生活用品等。据传古时镇守山寨所用土枪、土炮、火药均族人自制。黄莲垭枝族袁明生老人是最后一位承接炼铁技术人员。

    (四)农产品加工业的承传

    农产品加工作坊古时有之。有效的利用水磨加工农副产品,因此地名有水磨河或水磨山之称,直到共和国初年仍有不少工匠善建水磨水碾等。

     (五)酿酒业技术的承传

     酿酒业在家族中历史悠久而且较为广泛,黄莲垭枝族较为突出,直到大清后期。底下坝岭坎上祖传考酒作坊一套,六十年代初矮竹湾继办小型酒厂,袁光良老人为最后一座小型酒厂指导。石坝子湾上袁文典号庆山老人民国时期在伏虎场建酒厂一座,袁光辉子承父业直到八十年代县酒厂收并。

     (六)武术的承传

     常言道:穷不习武、富不学艺。武术在冷兵器时代,即能强身建体,又能防身自卫。袁氏宗族三大分枝均有习武承传的习俗。直到大清末年,水磨河底下坝袁家湾均有练武跑马场。民国时期书院先生文字课之外仍然同时教习拳棍。

    (七)纺织工业技术的承传

袁家寨袁氏宗族居住地属川北丘林地带,盛产棉花。在家族中纺线、织布历史悠久。直到五十年代末,笔者见到最后一位在织布机上穿梭织布的袁文运前辈。

 

    以上诸多技术的承传也只是家族中主要产业的一部份,也是大家族乃以生存发展的主体工业,庞大的工业体系非一朝一夕能够完善,同时也体现了我先辈的创业精神和成功创业的成就和宗族历史的悠久。

关于湖广填四川之说

     据史记大清康熙三十三年颁诏填四川至贰零壹壹年已三佰一十六年历史,在历史上清政府为了把屠杀四川人的罪过转移给张献忠{(杨洲日记)文斋录等大清禁书都有揭露}在史书记载中,在政治上大肆炒作,八代王剿四川,不少人相信了张献忠杀人如麻。四川千里无人烟之说,四川人全部来自湖广。在某作家类似小说一书中写到,四川无人烟幸存下来,极少数人称“土著”人,土著二字有没有褒贬含义且不论说。请思考一下,张献忠把四川人几乎杀光了,他所建大西国政权靠什么力量与清政府对抗至康熙十九年年左右。五十余年的抗清史,兵源来自何方、给养来自何那里?吴三桂进剿四川,康熙十三年带清兵十万吴军三十万与谁打仗,带那么多兵干什么。顺治二年也就是大清建国第二年,即一六四六年,张献忠与进川清兵交战,死于西充凤凰寨。清兵在向川北一带推进中,破牛王寨、兰家寨、围困袁家寨,由于川人沿途奋起抵抗,只得退出四川。张献忠死后十三年之久才攻陷重庆,直到康熙十九年才完全占领四川。至使大西国政权存在近五十余年。在近五十余年治国中,举行过六次科考,四次成功,百姓生活井然。八代王屠杀川人已无人烟之说不是有误嘛。

     根据史料记载,由于连年战争、瘟疫,大多数川人进入山区或逃离四川。山区是躲避战争的天然避护所,城市及城市周边为躲避战乱无人居住是可能的,也是事实存在的。

     有人说清政府宣布四川只剩九万人口是不准确的,靠屠杀征服四川,川人内心能服吗?强征税收能情愿吗?能没有大批量黑户口存在吗?清政府所宣传的真实性是有疑问的,至于某文学家绝非史学家,他的作品本身就缺乏真实性,小说本来就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实也难怪。只是不少人随声附和的说,我们祖先都是来自湖广,一个人不知自己的祖宗是可悲的。

     其实历朝历代从中原以各种形式进入四川的人有:农业大户、工业大户、商业大户、文职官员、武职官员、军人等的后裔仍然大批存在,仍是四川人口的主流。经考证南部县袁家寨袁氏宗族与周边邻居李姓、黄姓、王姓等等家族历史远远超出明清时代,就是其中的例证。

     在各地外迁的袁姓查证中,他们都异口同声的讲,我们祖上来自伏虎袁家岩大河袁家,水磨河袁家、石坝子袁家太玄庙奶奶山袁家等迁来,但已无人知道是什么时候来的,也有极少数有证可查的少数人口祖先由湖北庄子上返回四川。以上足够证明袁家寨袁氏文化远远超出湖广文化,老四川仍是四川人口的主流。

    入川历史悠久的李家湾

      六十年代初大跃进年代改土造田时,挖开一座古墓,据古墓碑文记载,是李姓武官之墓,墓建于大明万历年间,前墓打开,后墓至今尚存。李姓族谱记载,本族始祖唐朝末年进入四川西充凤鸣扎根创业。宋末明初李姓六枝房迁至大河袁家寨李家湾,至今枝繁叶茂合人口众多。

 

历史悠久的罗家坝

     地界与底下坝袁里沟紧密相连的罗家坝罗姓家族,宋末元初从千秋书房沟第五枝房迁出,分居袁家寨西端罗家湾与南端罗家坝。元末杀达子运动,罗家山碾子坝处死达子事件至今流传。

     大河乡穿井湾黄姓是明末清初由川北神坝第五枝房迁至此地。

     袁家寨东南两河口潘家湾,真是潘姓今朝知何去,剩有千古地名处。时代变迁人事动,客来客往常异主。潘家湾并无潘姓,而居住着数十余户王姓人家。王姓何朝何代迁至潘家湾,传说以失。只知目前二十字辈翻头以进入第二代,屈算近七佰年历史。

                    族中流传保家卫国的故事

     一、驱除蒙达子

    据老人们传说,当年蒙达子入主中原,强迫中原民族屈服,限制百姓出入自由,只允许三户人家共用一把菜刀,每套院子都还派有蒙达子监管。个别达子非常强暴,谁家新娘子结婚,要强占第一夜,民愤极大。大明朱元章率众抗元,百姓过节以送月饼传递情报杀达子,一夜之间监管达子全部被杀。罗家坝将民愤大的达子,在碾子坝将蒙达子绷起露天考晒直至死亡。所以在碾子坝绷起蒙达子晒死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二、反清保家故事

    明末清初八代王张献忠由于清兵入关,李志成兵败后,第二次入川建立大西国政权。为保卫新政权,抗击满人入侵,在西充凤凰山与清兵交战中不幸战死。入川清兵向川西进剿。进入大桥地界攻打牛王山寨。民众以雷木炮石抵抗,最终被攻破。随后攻打兰家寨,后来百姓戏称兰瓜寨,被清兵攻破之时屠杀百姓十分残忍。将反抗者儿童抓住,把柏树拉下,顶部削尖,从小孩肛门穿进,放开柏树弹出去,以此取乐。至今当地人传说记忆尤新。清兵进入袁家寨,为勘察袁家寨内部情况,令士兵用衣服包土垫高山顶,这就是元宝山顶部是圆形的来历。黄莲垭老屋头至今流传着当年清兵巡哨休息时,靠树下睡着了。一位藏在坡中的青年。悄悄靠近将

长辩子捆在树上,意在捡起石将清兵砸死。不料清兵醒后抽刀将辩子斩断,追杀过来。青年人只好逃进院子藏起来,清兵找不着人就放火烧房子。他只好跳进粪坑逃过一劫。被烧后剩下的木料,直到二○○一年改修房屋时还继续使用。清兵见山寨易守难攻,最后退去,因此袁家寨生灵得以保存。

 

     (一)应诏移民

     例本宗康熙三十三年颁诏湖广两省移民四川,增加四川人口,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班竹坪应汤公之后,袁朝先投亲挂靠水磨河枝族。袁子平投亲挂靠佛头山坟嘴坝。袁天举祖上投亲挂靠黄莲垭老屋头。三枝落户后,均繁衍甚茂。至今以见六代有余,屈算二佰余年中,民国末年各枝清明佳节均有人回湖北祭祖。

     (二)经商外迁

    例本宗大明前期黄莲垭应汤公经商至湖北麻城孝感乡班竹坪落户。落户后近二至三佰余年间有本族卖艺游乡之人,在异地发现同宗族应汤公之后世子孙三佰陆拾余户,本枝旧谱有载。康熙三十三年部份应诏移民四川。

     (三)战争移民

     历代战争征服一座城池、一个地区,均要派遣官员移民百姓,留守将士封赏土地、房屋。退伍将士得其封赏,扎根落户于此,创建家业、世代承传。

     (四)强制移民

战争后扩大的疆土人烟稀少或无人居住,为加强边区防务,发展经济,移民恳荒造田。强迫工业大户、农业大户或无土地者,移民边疆发展工农业增加边防经费。

(五)发配移民

     朝庭认为是违反了皇权者,或对皇权有威胁者发配边疆永不回原藉。

     (六)自我迁栖

     明末清初由于连年战乱,战争延续近三十余年之久。加之瘟疫致使人口减少,仅部份山区存有人烟。袁家寨袁氏宗族自卫防御能力强大,存留人口众多。清初顺治年间外迁者较多,水磨河枝族大房迁至五里沟,二房迁至青宁寺大山岩,大河大堰滩一枝迁至定水袁家桥、升钟等地。按子垭枝族奶子山住户袁廷志家族第六代孙一枝迁老观乡青山院袁家坪,一枝迁西邑、一枝迁刘碑桥。奶山大坟包一支宋末元初随产业迁至老观袁家湾,黄莲垭枝族昌华公之后一枝迁剑阁、仪龙南充等地。民国三十三年黄莲垭石坝子湾上一支迁至大河四龙山左侧袁家坝,又名大坝村。还有宝山寺、大桥等等袁姓。

     笔者调查中发现仅明清时代有据可查者袁氏宗族外迁人员个别枝族约占现有本地人口双倍以上。民国时期外流人口约占三分之一。其实袁家寨袁氏宗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历朝历代均有各种形式的外流人口,只因时间久远,以无从查实,时至今日只能概叙部份。资料不足无从细表望谅。

千古钟台钟不见,原是虎背一奇观。

误将睡佛称虎头,今朝细看方了然。

    袁家寨历史悠久,地处川北丘林地带,地理位置特殊,群山环绕,历代即是佛道圣地,也是当地扼守北上南下之军事要塞,易守难攻。历史上为国为民积攒了不朽的功勋。在时代的变迁中为华夏后裔延续无尽香火。踏入山谷眺望静观佛头山形如仰天卧佛,中台山恰似面北立虎,尾端尤如南行姣龙,真是南龙北虎紧相依,孕育华夏世代子孙,且有卧佛呵护,无疑是风水宝地,堪称人杰地灵。周边袁姓家族代代人才辈出,世世勤劳勇敢。正是正统炎黄子孙之血统,舜帝后裔家族基因之遗传,华夏大地兴旺发达之特征。

袁家寨修建史

    袁家寨袁氏家族在宋末元初为抗击达掳铁蹄践踏家园,携手共建袁家寨。为族人进出安全方便,根据宗族当时二大居住位置特点,一是东奶子山地带,二是黄莲垭石坝子地带。设寨门两道,东为顺天门,南为周天门。钟台山设钟楼鸣号。     明末清初为抗击满清进剿四川,为保一方平安,以袁氏家族为主体,加固袁家寨,再次起到了坚固堡垒的作用。致使袁家寨不破。有效的保护了本地区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大清乾隆嘉庆年间,白莲起义,后期有进川迹象,大家族又一次加固维修袁家寨,同治年间陕西回民教起义,起义军进入川北,为防兵乱大家族最后一次维修袁家寨。

 

袁家寨发展史

     袁家寨历代即是袁氏家族,为保全本地区民众身家性命财产安全的坚固堡垒,强大的地方武装势力。也是佛道圣地,曾有寺庙观音殿等。观音殿毁于国民末年,寺庙毁于共和国初期。现遗存八角井一口,钟台山南端观子山,唐末宋元时代建有道观一座,毁于宋末元初时期。按子垭四房湾有宗庙一座,明末清初迁至扬柳市。都灰坝小庙白云观毁于民国三十七年。以上足见袁家寨袁氏宗族信仰之众历史之久。这也是相传有神灵护佑袁家寨历代不破之一吧。

    历史进入二仟年初期,在袁家寨分枝袁先贵先生的带动下,再度申请修建袁家寨庙宇,传播佛道文化。

    二零一零年间,水磨河分枝袁芬女士接管寺庙,继续修缮工作,并申报袁家寨、普度寺,获政府批文。目前投入自筹资金壹仟柒佰余万。修建工程以初见规模。

                       修缮中的袁家寨

袁芬女士自接管袁家寨普度寺修缮工作以来,从二零零四年至二零一二年以八年余。八年中还清前期主持所有欠数十万贷款外,并克服多方阻力,相继完工袁家寨至袁家岩硬化道路一条。由于古寨顺天门、周天两道寨门被毁多年,新建西北角上寨硬化车道,架设普度寺牌坊一座。山顶天梯观音殿佛堂天王殿、岳飞殿馆堂、展厅等,与旅游观光为一体,配套农家乐、娱乐室、,棋牌室等均以完工投入使用。中台山黄莲垭上山车道东门、南门均在筹化之中,寨南29米巨佛,十八罗汉在五年计划之中。山寨建设未来会更加美好,真是:

袁家山寨前景阔,信众虔诚念弥陀。

十八罗汉从天降,南山横空立巨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