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世居汉台区褒斜栈道及其石门摩崖石刻脚下石院,距汉中市区中心约40里,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持单位所在地。

1870年(清同治九年),关中专操拓印的世家陶修人来石门拓印摩崖拓片,食宿在张茂功家,与之交往甚密,遂为挚友。张茂功识文断字,聪慧机灵。陶修人在拓印过程中传授拓印技艺,张茂功全程掌握,陶与张达成协议,由张家拓印石门摩崖拓片,送往关中。至此,张氏家族以拓印拓片为主业,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清同治九年,关中专操拓印的世家陶修人来石门拓印摩崖拓片,食宿在张茂功家,与之交往甚密,遂为挚友。张茂功识文断字,聪慧机灵。陶修人在拓印过程中传授拓印技艺,张茂功全程掌握,陶与张达成协议,由张家拓印石门摩崖拓片,送往关中。至此,张氏家族以拓印拓片为主业,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张茂功因劳神过度,身体越来越差,好在膝下四个儿子相继成人,欲选定二子金城,自习拓印,早去晚归最下苦功,每道工序非精通不可放过,关键时刻再加以指点,说其破绽,很快掌握了拓印技艺。再传三代张鸿烈、四代张中发。

清末民初的十多年中,是张氏拓印的第一次高峰,山于拓印技艺精湛,名声大振,引得过往商客、文人骚客、书界名流杨守敬、于佑仁等登门观赏求购,每天都有二十多人前来家中订货。那时家里的拓印人员就有二十人左右,周围河东店沾亲带故的亲戚都前来拜师学艺,可算是门庭若市、人兴财旺。

中国成立后是张氏拓印的第二次高峰。四代传人张中发、五代传人张晓明因得祖上绝技真传,把传统技艺发扬光大,还创出“一拓双页”的绝活,历经百年的反复实践,已研究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程序,对吹、刷、墨、揭等工序,扬长避短,认真总结,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拓印出的整批拓本,字迹清晰、黑白分明、无墨染、无破损。可以说已达到张氏拓印家族前所未有的的艺术高峰,在全国全省的拓印技能行业也是名列前茅的。

1969年,因当地政府修建褒河石门水库,四代传人张中发按照组织决定,拓印了三套完整的石门石刻拓片,一套送国务院、一套送省文物部门、一套收藏于汉台博物馆。石门汉魏十三品凿取搬运到古汉台博物馆,其余部分淹没水中,现尚存部分山体摩崖刻石。

1988年至1996年,是张氏拓印的第三次高峰。原汉中市博物馆馆长郭荣章主持的《石门汉魏十三品摘要》、《石门摩崖刻石研究》,陈显远的《汉中碑石》、《成都大学》、《文搏》、古道石门石刻专号所插拓本图片均出自张氏第四代传人张中发、第五代张晓明、张晓光之手。在第四届石门石刻国际学术会议上,向国内外学术界展现了石刻现存风貌和神韵,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